新疆天山地形復雜,白雪覆蓋著險峻的山峰,盡管氣候環境嚴酷,野生動物仍舊翻山越嶺去覓食。一群雄性懸羊(北山羊)攀上陡峭的山坡,其中 2只雄性懸羊突然打起來了,互相用彎刀狀的大角撞擊對方,直到一方受傷了才停下。
食草動物外出活動時,也是兇猛的野狼狩獵的最佳時機。2只狼四處尋找獵物,發現了一只受傷的懸羊正趴在地上,直接就沖了過去,把肥壯的懸羊咬死了,還拖到隱蔽的巖石下。
四五天后,懸羊被狼吃得只剩下頭顱與骸骨,再也啃不下一塊肉了,2只狼這才離開,去尋找下一個目標。
懸羊體格健壯,雄性懸羊頭上的大角呈彎刀狀,堅硬有力,而雌性的角則比較小。平時,公羊與母羊分開生活,各自成群,只有到了交配期,公母才會聚集到一起。
公羊勇猛好斗,同伴之間常有打斗,而且打起來必須分出勝負。專家分析,可能是在鍛煉身手,平時多「磨刀」,到了交配期才有能力勝出,爭取到配偶權。
這不,天山上有2只雄性懸羊,沒有預演就打了起來。2只懸羊分別站在兩邊,突然朝對方沖過去,還揚起前蹄,以彎刀大角相撞,發出響亮的撞擊聲。相撞之后,退開幾步,惡狠狠地盯著對方。
撞擊一次,難分勝負。2只懸羊再次沖上去頂撞對方,如此幾次之后,其中1只懸羊明顯落了下風,想往山上逃去。
但是,還沒有走出兩步,占了上風的懸羊就再次沖過來,給它重力一擊。懸羊踉蹌后退兩步,站也站不穩了,但對方乘勝追擊,繼續頂撞它。
勝利的懸羊高傲地昂著頭顱,揚長而去。而受傷的懸羊趴在地上喘氣,試圖站起來而再次跌倒。
巧的是,有2只狼也在山上奔走,四處尋找獵物。它們已經2天沒有捕到獵物了,饑腸轆轆,哪怕抓到一只鼠兔解解饞也好,可惜什麼都沒有。
通常,狼群都有7-8只狼組成,但這2只狼分別是1只公狼、1只母狼,「勢單力薄」,沒法圍獵大型食草動物,平時只能捕食鼠類、野兔等小型動物填肚子。
一公一母2只狼正愁找不到獵物,忽然聽到山峰的另一邊傳來異常的聲響。經驗豐富的公狼判斷,附近可能有大型動物在爭斗,循著聲音,找了過去。
遠遠看到肥壯的懸羊,2只狼的眼睛發出綠光,但是它們不敢貿然發起攻擊。只好埋伏在不遠處,伺機而動。
母狼看到懸羊受傷趴在地上,饑餓難耐,只想跑過去一口咬死懸羊,飽餐一頓。但是,謹慎的公狼攔住它,繼續埋伏觀察。
狼盯了一會兒,發現懸羊是真的受傷跑不動了,而其他的懸羊也離開了,這才發出攻擊的信號。
公狼與母狼一起飛快地跑過去,直接撲過去撕咬受傷的懸羊。懸羊激烈掙扎,就勢滾下山坡,但2只狼又怎麼可能放棄到嘴邊的獵物?追上去撲到懸羊身上,咬住它的喉嚨,直到懸羊死掉才松口。
狼已經很餓了,但它們沒有在馬上開吃,而是合力將沉重的懸羊拖到一邊的巖石下,這才大口地啃食懸羊,先從柔軟的腹部啃食。
狼知道,食物的氣味很快會吸引來禿鷲,所以它們將懸羊拖到隱蔽處,有凸出的巖石遮擋,就算禿鷲來了難以搶走食物。
狼的食量大,進食速度也快,不一會兒就吃得肚子鼓鼓的,滿足地臥在巖石上,互相清潔皮毛。
對于懸羊來說,同類競爭,保證了種群的優良基因,有研究表明,發情期前后,雄性懸羊的死亡率較高,不是相斗受傷而死,就是體力耗盡后遭到天敵捕殺。
而對于成員稀少的狼群來說,平時難以捕獵到大型食草動物,只有碰運氣,撞上受傷的、年老體弱的個體,才有機會捕食。
所以說,這一頓「野山羊大餐」太難得了,難怪公狼與母狼,要將剩下的食物藏到巖石下,留到下一頓吃。而它們就在附近待著,不會遠離藏匿食物的地點。
中途還發現一只禿鷲循著氣味過來搶食,還沒降落在地,2只狼就一左一右開始嚎叫、警告、驅趕。雙方僵持了好一陣子,禿鷲眼看難以搶到食物,只好離開了。
四五天過去了,一公一母兩只狼這才離開原地,雙雙消失在巍峨的雪山里,它們要去尋找新的獵物。
而此時的巖石下,那只倒霉的懸羊已經被啃得精光了,只剩下一個頭顱與尸骨。
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保證了物種優質基因的繁衍,也維持著自然生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