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00萬年前,地球發了一次「高燒」,孕育出了史上最大的蛇
2022/11/01

科幻電影中,我們能不時地看到身型堪比卡車的巨蛇,它們的真實性往往遭人詬病,但是你知道嗎?這種巨蛇真的存在。

巨蟒模型

大約6000萬年前,地球發了一次 「高燒」,在這樣的環境下,孕育了 史上最大的蛇

泰坦巨蟒

2009年,美國考古實驗室接到緊急消息,位于南美洲的塞雷洪露天煤礦被挖出了大量的生物遺骸,希望美國組建科考隊立即前往調查。

科考隊連夜趕往礦場,并組織考古工作人員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考古開采工作。

半個月后,考古學家將開采到的骸骨簡單拼接起來,驚訝地發現,骨骼的外形酷似森蚺。

可怕的亞馬遜森蚺

經驗老到的考古學家立刻反應過來,這應該是一只遠古生物,而且與現代森蚺有著諸多 相似之處

將這些骨骼帶回實驗室后,考古學家對骨骼進行了分析研究。

后來考古學家將這種史前生物命名為泰坦巨蟒,研究表明,泰坦巨蟒生活在恐龍滅絕之后,是 地球曾經的霸主

二者對比 高下立現

泰坦巨蟒的體長可達14米左右,寬約1米,體重基本在1噸以上,屬于 兇性獵食動物,就連鱷魚都難以逃過它們的獵食。

那麼,這樣的龐然大物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抱著這樣的疑惑,考古學家展開了對當時歷史的研究。

6000萬年前的地球高燒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白堊紀結束。

這些撞擊對地球的環境產生巨大影響,由于大量植被遭到破壞,地球的二氧化碳居高不下,小行星撞擊帶來的 溫室氣體便在大氣當中堆積起來。

溫室效應圖解

堆積的氣體當中,還包括許多有毒氣體,對生物的延續和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

500萬年后,地球環境有所改善,溫度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高,在南美洲地區,初步形成了 雨林

南美洲的雨林是當時地球為數不多的森林植被區域,因此南美洲的動物數量奇多,種類也數不勝數。

但是,好景不長,地球再次陷入了高燒之中。

考古學家將地球的這次高燒稱為 始新世極熱事件,就連考古學家也不清楚,地球為什麼突然陷入到高燒之中。

考古學家推測,一部分原因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殘留的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另一部分原因是地球周轉軌道有所偏轉,導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增多。

太陽熊熊燃燒 熱量輻射地球

也有考古學家認為,始新世極熱事件出現的原因,與海洋底部的甲烷化合物有關。

由于 地殼運動,海洋底部的甲烷化合物紛紛涌出,引發地球的溫室效應。

甲烷帶來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2倍,大量的甲烷化合物涌出之后,也就導致了地球的「高燒」。

當時,地球的闊葉林幾乎蔓延到了極地,而雨林也拓展到了45°的中緯度地區。

闊葉林

要知道如今的極地地區只能生長針葉林,闊葉林生活的緯度很少超過45°。

全球各地的溫度也 持續飆升,一些地方的夏季溫度能夠達到50攝氏度到60 攝氏度,在冬季,熱帶地區的平均溫度更是超過了33攝氏度。

高溫的環境,讓許多變溫動物生活得很舒適,于是泰坦巨蟒便應運而生了。

泰坦巨蟒CG

孕育的「大蛇」

為什麼高溫環境能讓變溫動物很舒服呢?

其原因在于,變溫動物能根據環境改變自己的體溫,在高溫的時候,只需要躲在陰涼的地方,身體溫度就能得到 有效調節

泰坦巨蟒就是這樣一種變溫動物,它所需的環境溫度 不能低于30攝氏度

高溫對泰坦巨蟒來說影響不大,但是低溫環境卻是致命的。

一旦溫度過低,泰坦巨蟒就會陷入到 冬眠當中,但是龐大的體型需要大量的食物來維持,就算泰坦巨蟒吃得再多,也不可能讓它熬過冬季。

泰坦巨蟒化石

因此,即使在地球發高燒的年代,泰坦巨蟒也只能生活在沒有冬季的熱帶地區。

并且,在地球「發燒」的背景下,泰坦巨蟒可以全年活動,捕食獵物來供給身體所需。

科學家認為,如今的亞馬遜森蚺與泰坦巨蟒是近親,亞馬遜森蚺是如今世界上的大型蛇類之一,體重可達220千克以上,也能捕食一些中型的食草動物。

而且兩者生活的區域有著一定的重合性,盡管存在諸多的類似,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兩者存在 血親關系

能與史前巨鱷對剛的泰坦蟒

泰坦巨蟒為什麼這麼大?

大家都知道,動物的體型越小,對能量消耗也就越低,就不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尋找食物。

為什麼當時的泰坦巨蟒選擇進化出如此大的體型?像普通蛇類一樣生存不好嗎?

其實,當時的南美洲環境實在是太適合泰坦巨蟒生存了,這里不僅有著合適的溫度,而且還有著 豐富的食物

地圖上的南美洲

南美洲雨林當中,有大量哺乳類動物聚集。

動物們集中生活,一方面為大型獵食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雨林的空間爭奪。

為了能夠在環境當中更有 競爭力,泰坦巨蟒選擇用更大的體型來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

泰坦巨蟒在當時一度是南美洲地區的霸主存在,在這片森林當中,泰坦巨蟒幾乎沒有天敵。

理論上來講,泰坦巨蟒在如此優越的環境當中,種族應該 更加繁榮才對,但是它們的數量卻一直難以有效增長。

以至于如今發現的泰坦巨蟒骨骼化石 非常少

泰坦巨蟒骨骼化石

從泰坦巨蟒出現到最后消失,也不過200萬年的時間,相比恐龍等霸主來說,200萬年微不足道。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泰坦巨蟒從地球消失了呢?答案正是氣候!

地球高燒持續的時間只有10萬年,其后雖然高溫總體上仍舊在持續,但是, 氣候變得很不穩定,地球的溫度有時會變得很低。

在劇變的溫差當中,泰坦巨蟒無法有效調節體溫來適應環境。

蟒的身體結構

泰坦巨蟒的消失

一旦環境溫度低于25攝氏度,泰坦巨蟒的行動都將 受到限制

隨著時間的演變,地球的氣候越來越不穩定,泰坦巨蟒的新陳代謝和身體器官功能也開始紊亂。

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了雌性泰坦巨蟒的 生育能力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不穩定的氣候下,許多動物也不能適應環境,紛紛死亡。

生態圈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后影響到了上層的獵食者,泰坦巨蟒也就逐漸消失了。

大約5000萬年前,北冰洋出現了 大量的浮萍,浮萍吸收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溫度大幅度下降。

浮萍結構

隨著浮萍的泛濫,地球溫度越來越低,最終陷入到冰期當中,給物種帶來了又一場災難。

泰坦巨蟒是因氣候環境出現的,也正是因為氣候環境滅絕的,人類應當吸取泰坦巨蟒滅絕的經驗,保護氣候環境,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AD
文章